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都江堰、郑国渠、灵渠、它山堰是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,是古人智慧与创造力的璀璨结晶,也是华夏文明在水利领域的伟大丰碑。都江堰以无坝引水之妙,造就“天府之国”的千年富庶;郑国渠凭淤田之智,化关中盐碱为膏腴;灵渠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,助力中原与岭南的交融;它山堰阻咸蓄淡,守护宁波平原的岁岁安澜。它们跨越千年,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,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,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。
这四个水利工程分别位于四川、陕西、广西和浙江。在我多年的旅行中,我实地寻访了这四大水利工程。
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简表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一、都江堰——持续灌溉2200余年的活态遗产图片
世界遗产--都江堰
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今都江堰市区以西1公里处,始建于公元前256年前后,由秦国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,至今已历经2200多年。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、唯一留存、仍在一直使用、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,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。至今,都江堰仍是成都平原最重要的灌溉水源,灌溉面积达1000余万亩,同时兼顾防洪、城市供水、生态保护等功能。
图片
都江堰全景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都江堰的设计巧夺天工:鱼嘴分水堤可按“四六分水”原则,将岷江水流自动分配至内江(灌溉)和外江(泄洪);飞沙堰溢洪道能泄洪、排沙和调节水量;宝瓶口引水口则起到“节制闸”的作用,控制内江进水量。都江堰是迄今为止仅存的伟大“生态工程”,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、沃野千里的“天府之国”,为秦国兼并天下奠定了基础。
图片
宝瓶口
图片
工程细部
都江堰于1982年被列入“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,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“世界文化遗产”名录。它集遗产和观赏价值于一身,是四川省最著名的5A级旅游景区,每年有2000多万人前来参观。
图片
每年有2000多万人前来参观
图片
都江堰纪念李冰的二王庙
二、郑国渠:遗址与理念的历史传承图片
郑国渠遗址博物馆
图片
郑国渠旅游景区前的郑国雕像
郑国渠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王桥乡的仲山西麓,于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主持兴建,前后历时十年完工。渠首位于仲山西麓,干渠沿北山南麓最高地带向东伸展,实现分支灌溉,全长约150公里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图片
郑国渠的秦代渠首
郑国渠的修建源于战国末期韩国的“疲秦之计”,本是间谍工程,原想达到疲秦、弱秦的目的,却意外成为秦国崛起的战略基石。这项工程不仅以独特的水利技术重塑了关中平原的生态格局,更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。此前,渭北旱塬因干旱和盐碱化,粮食产量极低,是“泽卤之地,不生五谷”。郑国渠建成后,关中平原成为“无凶年”的“天府之国”。
图片
唐三百渠首遗址
它利用泾河泥水灌溉田地,淤田压碱,把关中的沼泽盐碱之地变为肥美良田,使关中地区成为当时全国最为富庶的地区,助力了秦国的统一战争。由于淤堵,郑国渠的渠首在历朝代都有改变:秦代位于仲山西麓“瓠口”,汉、唐为“白渠”……现在使用中的郑国渠是第六代工程“泾惠渠”,于1932年由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建成,沿用至今。
图片
郑国渠井渠遗址
图片
现在使用中的郑国渠第六代工程“泾惠渠”
1996年,郑国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16年入选“世界灌溉工程遗产”。郑国渠的遗产点分布在田野间,观赏性较差。现在的“郑国渠旅游风景区”只是靠近郑国渠遗址的一个景区,与郑国渠本身并无直接关系。
图片
郑国渠旅游景区
三、灵渠:沟通水系的活态运河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境内,建成于公元前214年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(公元前22年1),开始致力于开拓岭南地区。当时岭南分布着百越诸部落,地势复杂、交通闭塞,秦军南征面临巨大的后勤挑战。为解决南征秦军的粮草运输问题,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,连接长江支流湘江与珠江支流漓江,形成贯穿南北的水运网络。灵渠建成后,秦军得以通过长江→湘江→灵渠→漓江→珠江的水路,直接将物资运往岭南前线,大大提升了后勤效率。
图片
铧嘴
灵渠将湘江水三七分流,七分入湘江故道,三分经南渠入漓江,至今仍保持着分流功能。灵渠的河道上现存16处遗址,古代通过蓄水、泄水调节水位,使船只翻越湘桂分水岭,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式运河工程。灵渠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,有着“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”的美誉,其“以堤控水、以陡通船”的设计,体现了我国古代水利与航运工程的高超技术。
图片
灵渠将湘江水三七分流,七分入湘江故道,三分经南渠入漓江
图片
“湘漓分派”碑亭
今天的灵渠虽不再承担主要航运功能,但仍作为灌溉水源和生态景观存在,灌溉面积约6万亩,并成为桂林漓江流域的重要补水通道。1988年,灵渠被国务院公布为“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。2018年,灵渠入选“世界灌溉工程遗产”。
图片
泄水天平
灵渠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,景色优美。游客可乘景区的小船到“铧嘴”,目睹湘江水三七分流的景观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四、它山堰:阻咸蓄淡的千年水利枢纽图片
它山堰
图片
它山堰文保碑和“世界灌溉工程遗产”碑
它山堰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西侧它山与庙山之间,在樟溪与鄞江相接处,始建于公元833年(唐代)。鄞江上游为山区,降水集中时易形成山洪;下游为平原,地势低平,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碱化,同时干旱季节又面临水源短缺问题。唐代明州(今宁波)已成为重要的港口城市,由于人口增长与农业生产对稳定水利设施的需求迫切。公元833年(唐太和七年),时任鄮县县令的王元暐主持修建它山堰,以治理水患、发展灌溉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它山堰用条石砌筑成溢流坝,汛期自动泄洪,枯水期拦截樟溪河水,使淡水经南塘河引入宁波月湖,同时阻挡甬江潮水倒灌。它山堰“拒咸引淡”的设计理念,为沿海地区水利工程提供了范例,如宋代温州的《筑埭斗门记》就记载了对它山堰技术的借鉴。
图片
筑堰细部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它山堰至今仍为宁波鄞江流域的重要水利工程,承担灌溉、防洪、阻咸(防止海水倒灌)功能,灌溉农田约20万亩,并为宁波市区提供备用水源。它山堰是一个免费景区,堰上无水时可到堰上近距离观赏建堰的石榫卯结构。
山堰于1988 年被列为第三批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;2015 年入选“世界灌溉工程遗产”名单。
图片
鄞江廊桥j
鄞江镇是一个清净、优雅的小镇,鄞江上有座廊桥,可在桥上休息,远眺它山堰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